對于剛剛跨進青春門檻的中學生來說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“小秘密”。心靈的向往,生命的躁動,難忘的相思等,都可能成為他們的“隱秘世界”。面對這些秘密,父母如何應對?
一、觸及“隱秘”,謹慎從事。父母對孩子的情況很敏感,與孩子交往的渠道很多,一旦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不要急于曝光。有一位母親無意看到孩子作業(yè)本后面夾了一頁信件草稿,并從中發(fā)現(xiàn)該生有戀愛的跡象。這位母親沒有冷靜處理,而是將此事迅速轉(zhuǎn)告了
二、保留“隱秘”,合情合理。尊重孩子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。要尊重孩子,就不能硬闖孩子的“隱秘世界”。中學生正處在豆蔻年華,每個人難免有自己心中的“小秘密”。只要沒有違法亂紀的事實,不妨礙集體和他人,不帶有危險的信號,所謂“隱秘”,是可以允許其存在的。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、有感情的,應該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。硬闖,必然會拉開親子之間的距離,甚至產(chǎn)生對立情緒。
三、清除“隱秘”,平緩化解。父母既不能以粗暴的辦法強行拆開、偷看孩子的信件、日記,也不能對“尋朋覓友”之類的“隱秘”不問青紅皂白,橫加干涉,逼其“自首”。在平時,要及時發(fā)現(xiàn)不良“隱秘”,嚴格區(qū)分“隱秘”的性質(zhì),以積極、嚴肅、誠懇的態(tài)度去說服、規(guī)勸,指出其中的錯誤,分析可能帶來的后果,進行富有成效的開導,鼓勵孩子自我分析,自我鑒別,讓不良“隱秘”于無聲處平緩地消除。
四、分享“隱秘”,順其自然。尊重孩子的“隱秘”,處處為孩子著想,孩子就會把父母視為自己的知心朋友,主動打開心扉,透露內(nèi)心世界的“隱秘”,這樣就順利達到了解孩子、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親子相互信賴,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,有利于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(guān)心,遇到困難,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,這時就會主動而毫不保留地與父母交談內(nèi)心秘密。切忌親子之間存在一種戒備的心理。
我們在教育學生時,都習慣于為學生設立一些學習、效仿的榜樣,以期用榜樣的力量促使其進步。這種做法在有的時候確實有作用,不乏成功的典型例子。但更多的時候,許多學生不僅沒有取得預期中的進步,反而還對那些榜樣產(chǎn)生抵觸情緒。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種事與愿違的現(xiàn)象呢?這是因為家長、老師、學生都走入了比較的誤區(qū)。
“芭比娃娃”是露絲·漢德勒“創(chuàng)造”的一種熱銷玩具,誕生之后,許多美國父母都樂于給學生買,希望學生長大后有個如芭比娃娃的理想形象。但是讓這些父母震驚的是,當初給學生買芭比娃娃時,學生們都是很開心的,可不久之后,學生們就會躲在房間里沖著娃娃發(fā)泄甚至將其毀壞。對此,美國婦女組織是這樣說的:芭比娃娃的體型為少女設置了不可實現(xiàn)的目標,最終結(jié)果就是傷害了她們的自尊心,使得她們對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感到自卑。而學生們的發(fā)泄,正是自尊受損后的一種心理補償行為。
這里還有一個例子。美國學者斯坦利·默斯和耐思·格雷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:他們把一些大學生分為兩組,分別填寫一份關(guān)于“自尊評價”的表格。讓第一組學生在填表前較長時間接觸一位不修邊幅、不守紀律的“臟先生”。第二組學生則接觸一位衣著講究、充滿自信的“凈先生”。結(jié)果,研究者在仔細閱讀兩組學生的自尊問卷后發(fā)現(xiàn):接觸“臟先生”的第一組學生的自尊心有了明顯提高,而接觸“凈先生”的第二組學生的自尊心普遍下降。
研究者把第一組所遇到的情形叫做“向下比較”,第二組遇到的叫做“向上比較”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“向下比較"容易產(chǎn)生心理優(yōu)越感,自信心增強,自尊心上升;而“向上比較”的人則容易產(chǎn)生自卑感,自信心下降,自尊心受挫。
虐待芭比娃娃的現(xiàn)象正是緣于學生對芭比娃娃形體的“向上比較”,在這種比較過程中,人容易產(chǎn)生低自尊,而低自尊又容易導致郁悶、壓抑和挫折感的產(chǎn)生,最終導致消極的生活態(tài)度,嚴重的還會產(chǎn)生侵犯等反社會行為。父母有意地為學生的學習和表現(xiàn)尋找、設立榜樣和目標,本意無疑是好的。但無意中將學生引向了“向上比較”,讓學生在與優(yōu)秀的榜樣的比較中看到了自己與之過大的差距,產(chǎn)生了無法達到的挫敗感,進而形成一種自卑心理,導致自信心下降,自尊心受挫。也就必然導致這些學生不僅不能取得預期的進步,反而會對榜樣產(chǎn)生抵觸,甚至還會做出傷害榜樣的行為。
那么,如何讓學生走出“向上比較”的誤區(qū),進入到“向下比較”中,從而提升學生的自尊心呢?
還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:一個長跑運動員參加三次比賽,分別是5人一組,10人一組,20人一組。
第一個教練帶他參賽時,賽前從沒和他溝通其他運動員的情況。在5人小組的比賽中,他勉強拿了第一名;在10人小組的比賽中,他得了第二名;在20人一組的比賽中。他取得了第五名。
換了一個教練,同樣參加5人小組的比賽,賽前教練對他說,據(jù)我了解,其他4個人的實力都不如你。于是,這個運動員輕松地跑了第一名。
當這人要參加10人小組的比賽時,教練把其他人平時的成績拿給他看,他發(fā)現(xiàn)別人的成績并不如自己,他又輕松得了第一名。
再后來,當這個運動員要參加20人小組的比賽時,教練說,你只要戰(zhàn)勝其中的一個人,你就會勝利。結(jié)果,比賽中,他緊跟著教練說的那個運動員,并在最后沖刺時,又取得了第一名。
而實際的情況是,這次各個組的其他參賽運動員與第一次的運動員水平完全相同。
這使我們想到了一位心理學家的話: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能。一般人的潛能只開發(fā)了2%~3%左右,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,也只開發(fā)了12%左右。一個人如果開發(fā)了50%的潛能,就可以背誦400本教科書,可以學完十幾所大學的課程,還可以掌握二十來種不同國家的語言。
告訴學生:你是優(yōu)秀的,可你為什么現(xiàn)在表現(xiàn)不太理想呢?是因為你還有97%以上的潛能未得到開發(fā)。找到每一個人的優(yōu)點,培養(yǎng)他們的自信,讓他們對未來、對學習、對成功充滿希望。適當降低對他們的期望值,教給他們努力的方法,引導他們不懈進取,就能夠讓學生產(chǎn)生“向下比較”的心理,從而獲得心理優(yōu)越感,提升自尊,增強自信,充分開發(fā)自己的潛能,從而不斷走向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