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華夏的族人,我的民族坎坷歷盡,龍光猶在,似乎具有天地間最莊嚴(yán)的氣節(jié)。

我嘗試去摸索華夏之根,想它可是道經(jīng)中的玄牝抑或仁德。因此常手撫書卷,浸心其中。都說人生如白駒過隙,我不知自己是否抓住了它,只能在今日的晨光中將其訴諸筆端。

此時的我,心沐和光,當(dāng)是無比自在。

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曾在風(fēng)中靜聆世界平靜的呢喃,亦曾在雨中感受生命初誕的喜樂,一切都在一種最真摯的感情中蓬勃,如此圓融仿佛天心意滿。我仿佛看到蒼蒼蒹葭,棠棣之華,植根于先秦的沃野,如此和諧;仿佛看到天府之國,魚米之鄉(xiāng),氤氳成盛世的祥瑞,如此昌和;仿佛看到亙古雪嶺,東流碧水,構(gòu)筑起天下的風(fēng)華,如此和睦。“和”,是天地運行的規(guī)律,變化之間自成和理,顯現(xiàn)之處自有和光,于是天地歸位,萬物化育。

一直很鐘情的一句詩是“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”,遙想臨湖水榭,落英繽紛,古之君子,雨中飛燕,當(dāng)真是極好了。初時年幼,只覺對仗工整,花鳥相和便是好;現(xiàn)今心智較成熟,仍說不出好在何處,不過心中多了些味道,它關(guān)于溫暖,關(guān)于暢達(dá),更關(guān)于肺腑中的情感,胸懷中的才情以及一種平和的姿態(tài)。

我走過鄴水的朱華綠池,那里盈滿一池的建安才情;走過會稽山的蘭亭蘭溪,那里淌著天下第一的行書寫意;走過巴國的蜀中鳥道,那里灑落一路的謫仙之感;走過西域的求經(jīng)之路,那里有著一代高僧望向那爛陀寺的堅決。我一直認(rèn)為五千年大河文明全部源于“和”之一字,那無數(shù)的才子、儒生、墨客、宗師,唯有才情、理想與情感相和,與天地相和,才能潑出那一幅人生的水墨丹青。這需要真正的和,萬物與我為一從而共振,沉淀本心從而蓄勢,待起飛時沐和光而舞。

哪管三丈紅塵多擾人,但心沐和光,如菩提樹下踏山行,清靜而大同,所到處便是恒河沙數(shù)的樂土,況國乎?開元貞觀看我大唐,天下雄國,四方來賀,異域皆朝。國人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不起執(zhí)念,平靜喜樂。這便是盛世中的和光,我看到它的河清海晏,仿佛置身其中。

道法自然,自然在變化之中堅守和的氣節(jié),才得以生生不息。這正是華夏之根啊!先人以和修身,暗含至理,古中華的薪火才傳承至今,熊熊未滅。我僅能以初心去揣摩它,在紙上留下此刻最真的思想,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和?

我心沐和光,深得大羅自在法,從此不為荊棘束縛,用足去丈量遠(yuǎn)方。(作者:黃光瑞 高201429班 指導(dǎo)教師:詹 勤)